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网站文章

“云聚首”||《Python程序设计基础》在线授课心得体会

来源: 浏览:132 时间:2023-08-11

编者按


2020年

以一种始料未及的方式开启

2020年春季学期

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打开


没有熟悉的三尺讲台

没有清脆的上课铃声

但教师的教学仍在继续

学生的学习未曾暂停


让我们一起看看

跨越空间与距离的别样教学吧




《Python程序设计基础》

在线授课心得体会


为保证在线授课的质量,教务处精心部署、详细策划、提前培训、搭建平台,在此基础上,《Python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组结合自身课程特点,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授课思路可梳理总结为:

 

做好授课三步走,课堂质量是灵魂。

督促学生抓两头,立德教育树新人。

 

授课,抓好课前、课中、课后三步。抓两头:就是要抓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以“互联网+课堂思政”为载体,强化立德树人。

授课方案为:通过腾讯课堂做直播;云班课做资源推送、作业布置、单元测试、统计分析;用QQ来答疑和单独辅导、收作业,多软件协同完成网络授课教学任务。



一、课前备课与课堂授课的深度融合



1、“备学生”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个人认为,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需格外用心,严谨对待。

基本设计思路为:预热——>适应——>兴趣——>互动。预热,在正式上课之前,先使用直播工具“试课”,既自己熟悉直播操作,也让同学们提前适应网络直播授课的环境,通过“试课”便于与学生打成一片。

做好预热工作之后,学生会更快更好的适应教学,更顺利的掌握教学内容,那么提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顺理成章。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抛出问题。



2、 “备主题”

针对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不同,学生和老师无法面对面互动,所以如果课堂内容主题不精炼,会让学生更容易“形散”,进而发展到“神散”。所以,在讲授知识点方面,需要更加凝练,突出主要知识点,点面结合,主次分明。

同时巧用学生流行的语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出知识点。比如,当讲到Python中的集合操作,需要突出集合的特点就是元素的无序性,而生活中和问题中集合元素也是这种关系,比如大学生,平时的生活和学习相对无序,大家在教室坐座位、在食堂吃饭,采取的都是先到先得策略,而军队的组织更为有序,我们所说的“副班长”,就特指顺序中的最后一名。

Python语言比较受程序员群体的欢迎,在程序员当中流传这样一句话:“人生苦短,我用Python”。引出Python语言的三个特点是:语法简单(函数式语言与面向对象语言的结合);使用直接(大量丰富的库);开发周期短(代码量小)。

Python语言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Web开发、大数据开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开发(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嵌入式开发和各种后端服务开发(App后端以及各种小型应用的后端服务开发),由于Python语言具备强大的语言整合能力(胶水语言),所以能够完成更多场景的应用。



3、 “备技术”

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程序设计涉及多个领域,涵盖内容十分广泛。(该特性如Python知识点思维导图所示)而各领域将会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在之后的学期单独开设。而如何讲授知识,如何做好课程衔接,成为讲授者所面临问题的重难点。

因此,设置每个程序案例,都需要以点带面,专注一项技术,层层推进,逐步完善,让同学们在互动交流中,由小到大做出一个功能完备的小型系统,以此激发同学们探索创新。

与此同时,这种方式不仅要求讲授者了解编程相关领域的核心理念、技术及解决方案,更需给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促进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研究。

为此,整个课程以C/S结构的《课堂管理系统》案例为线索,可以串联起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异常处理结构、GUI编程、网络编程、大数据处理、多线程与多进程编程、数据库编程和多媒体编程等知识点,让学生通过案例真正掌握项目编写技能。



二、课后回访与总结


线上授课完成之后,并不意味着结束,做好课后回访,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与进一步提升起到关键作用。课后回访可通过“授课——评价——反馈——改进”构成闭环。

由此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对授课效果如何评价,通过有效沟通,促进后续教学的持续改进与提升。

课后回访我采用的是不定期进行,而如何筛选哪些同学做回访是我认真关注的。一般,课上积极发言的同学听课效果有保障,可以不做过多关注,而回访的重点就是发言不积极的同学,及时的回访会让这些同学感受到关注,起到了督促。另外,课代表同学比较关注本班本门课程授课情况,及时与课代表沟通以便于全盘了解情况。

通过回访,能够发现许多同学对所教授知识有自己的观点和尝试,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头脑风暴”环节,让同学们围绕知识点,做分享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无形中又是反馈评价环节,对同学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做个基本判断。便于调整下一步授课策略。

耗时、费力,解答问题时间长。



三、督促学生“抓两头”


所谓“抓两头”是指督促学生落实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多种在线教学平台在促进课堂教学工作中能够起到良好的补充效果。在讲授《Python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我选择云班课平台做资源发布、课后测试、数据统计和平时成绩判定等功能以促进教学工作。



1、课前预习

利用云班课平台的资源推送功能,教师能够在正式上课之前,先提前布置预习资料,让同学们对将要讲授内容有所了解甚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学生如果带着问题听课,能够最大化听课效果。教师可以查看同学们查阅资源的时间,因此任课教师可以大致掌握同学们预习的情况,以便对同学们授课前的基础知识状态有进一步了解,进而设计每组知识点讲授的详略。



2、 课后复习

利用云班课平台的测试活动、数据分析、数据统计、落后学生提醒和数据报表等功能,授课教师也可以查看同学们在测试活动中的情况,可以选定特定类型的测试题,一方面可以检验授课效果,另一方面也起到课后作业的作用。利用统计和分析功能也能够帮助授课教师确定需要及时关注和回访的同学名单,帮助授课教师做好其他阶段的工作。

有在线教育平台的多项功能支持,教师在做这些工作时可以省去很多时间,这也是在线辅助教学平台的最大优势,同时根据过程做成绩评定可以使最终结果更公平、更有说服力。



四、立德树人最重要


在抗击疫情的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是祖国的“抗疫者”,虽然不能共赴武汉投入第一线的战斗,但是响应国家号召,从课堂出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就是一种贡献。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所说,做教师在授课时是在用生命歌唱。

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了“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这样的大战略背景下,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未来是大有可为的。所以授课时,我以祖国情怀+国家战略,提高学生们的境界,无疑境界大了,学习的效果是极好的




写在最后


无论线上、线下,质量永远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作为一名大数据专业的教师,我的愿望就是基于程序设计的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编程思想、工科素养和人文情怀,为此,我们一直在路上!



延伸阅读




中北大学教务处

文源 / 井超

文编 / 尚庆旻

排版 / 王渊哲

编辑 / 王山林

地址 · ADDRESS

地址:建邺区新城科技园嘉陵江东街18号2层

邮箱:309474043@qq.Com

点击查看更多案例

联系 · CALL TEL

400-8793-956

售后专线:025-65016872

业务QQ:309474043    售后QQ:1850555641

©南京安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71769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