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芜韦超夫妇自费建网站呼唤社会关爱孤贫留守儿童
韦超一家三口登泰山
韦超看望敬老院老人
结婚时到韦超给孤寡老人送喜糖,衣物等物品
韦超与贫困三胞胎合影
韦超和袁军夫妇都已过不惑之年,虽然一个在青岛海边出生、一个在沂蒙山区长大,却在莱芜这个鲁中小城组建起家庭,用共同的信念和行动为贫困女童架起爱心之桥。17年来,他们不改初心,无私灌溉着孤贫留守儿童渴望关怀的心田,携手书写着小城大爱的动人故事。
红色家风启动爱的航程
1992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称号的韦超,与家住莱芜的省级优秀团员袁军一同考进山东经济学院“劳模班”。三年同窗擦出爱情火花,1995年两人毕业后被分配到莱芜工作。
两人家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父亲都参加过革命战争。韦超的父亲不但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在革命战争中还曾参加过莱芜战役,他常叮嘱女儿说:“莱芜是革命老区,那儿还长眠着我的战友,我曾在莱芜战役立过功,现在你们到那儿,也一定要建功立业”。为了传承父母和先辈的革命传统,两人在婚礼前专门到了莱芜烈士陵园扫墓,并在烈士墓碑下郑重宣誓:以先烈们为榜样,不辜负党的培养和父老亲人的嘱托,一定把这份对人民的爱继续传承下去。
对两人的婚礼,家中老人支持他们喜事新办。韦超的老人只是题写了一段话作为嫁妆:“儿女切莫争财衣,应为人民做奇迹,一生精忠报祖国,才是父母好后裔”。在红色家风的熏陶教诲下,夫妇二人专门为婚礼安排了两件事:一是拿出500元,资助了莱芜市钢城区辛庄镇上陈村一名十几岁的孤儿,这对于刚参加工作的他们,几乎是两人一个月的全部工资;另外一件就是到韦超家乡的敬老院,在送去喜糖的同时,给孤寡老人购置了衣服等慰问品。“我们婚礼虽然少去了很多的仪式,但想想当时的做法,对得起两边家乡的亲人”。直到现在,夫妇二人回想起自己特别的婚礼,还是满怀真情。
自费创办国内首家“春蕾”网站
韦超在市妇联工作,袁军在区人社局工作,都是直接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岗位。共同的工作环境,不断加深了他们那颗要为群众多做事的信念。当时,韦超在莱芜从事实施“春蕾计划”工作,报上来的贫困儿童名单几百名,但捐助者却不多。韦超当时非常着急,回家与丈夫袁军说,除了在当地媒体宣传捐助的方式方法外,还有没有好办法让外省爱心人士也来捐助这些可怜的孩子,丈夫袁军听后暗中替她想着办法。
为了扩大这项计划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袁军发挥懂计算机的优势,提议开办一家网站进行宣传。为了建设网站,两人拿出了一年的工资,组装了一台电脑,开通了上网功能。为了网站好管理,两人一同学习制作网页,丈夫袁军全家齐动员,熟悉英语的姐姐、嫂子把网站做成了中英双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五个多月的设计制作和筹备,2000年的“六一”儿童节,两人创办并开通了当时国内第一家“春蕾”网站。
“她们不是沙漠中的小草,而是森林中的春蕾,不幸的遭遇使她们失去了亲人的呵护。但只要一缕阳光,一滴雨露,她们就会绽放”。充满渴望的页面,发自内心的呼喊,使网站很快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新浪网、新华网等国内知名网站都给予了宣传,《大众日报》、《工人日报》以及电视台等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其中一家电脑专业报纸评论:“在不健康内容频出的网络,这无疑是一道令人振奋的风景线”。
媒体的关注,唤起了更多的人关注爱心事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孩子。因为当时办公室没有电脑,也没有配置网络,因此网站管理只能在家维护,除了自己支付网费,还要天天回复邮件;有时每天咨询电话就有近百个,每个月上百元电话费也要自己支付。尽管这样,夫妇二人一直无怨无悔。每天晚上坐在电脑前给热心人士回信和维护网站成了他们最幸福的事。
网站开通后,不断有国内外热心人士发来的信件和善款,当年捐助贫困女童增加到200余人。大连理工学院的一位学生刚刚获得300元奖学金,看到网站后就毫不犹豫全部捐了出来。深圳的罗先生首次捐款1200元,第二个月发工资后立即全部捐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一个宿舍的6名学生,几乎每个学期都从紧张的生活费里挤出钱来捐助学生,还同被捐助者互励互勉。被他们捐助的贫困女童,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被录用到花旗银行驻中国总部。
网站架起的爱心桥梁,连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热心人士,促进了整个“春蕾计划”活动的开展。十几年来,全市通过“春蕾计划”捐助贫困儿童近2万人次,捐助贫困母亲2千多人,捐助贫困大学生近100人,合计捐助款捐物近500万元。
热心打造“春蕾计划”升级版
作为一名妇联工作者,韦超一直觉得帮扶孤贫留守儿童是一份神圣的职责。2013年9月,在莱芜市委市政府领导提议下,市妇联领导支持创办了“莱芜市爱心妈妈联盟”,韦超受命担任联盟会长。她在心中暗暗叮嘱自己,爱心妈妈联盟的成立凝聚着市领导的重托,凝聚着各级组织的信任,凝聚着各位爱心妈妈的支持,也凝聚着孤贫、留守儿童的期盼,自己一定要与同事们共同努力,真正把联盟做大、做强,帮助更多的孤贫、留守儿童走出困境,帮助她们实现人生的梦想。
联盟成立后,市妇联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工作,专门下发文件作出安排部署,让韦超和市妇联的同事们积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招募会员活动。韦超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宣传,积极发动更多的爱心人士帮助孤贫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先后有56个部门单位和个人、1726名爱心人士登记成为莱芜市“爱心妈妈”联盟会员,市交通系统、卫生系统、和莱芜供电公司、莱商银行、市农村信用社等部门单位参与报名人数均超过100人。这其中,既包括一些还没有成家的小姑娘,也有很多男同志。他们的热情让韦超和同事非常感动。
依托“爱心妈妈联盟”这个新的高位平台,韦超和同事们积极开展各种捐助活动。据统计,截至2015年1月,爱心妈妈联盟会员已到达3721名,已捐助孤贫留守儿童2576人,募集到了价值103.71万元的款物。会员们除了定期给孩子捐助,节假日时会接孩子们到自己家中住,很多爱心妈妈跟帮扶的孩子俨然成了一家人。她很欣慰地看到“妈妈”们从物质和精神上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言传身教让爱在女儿手中接力
父辈们一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刻影响着夫妇二人。她们立足本职岗位尽己所能奉献爱心,两人先后资助女童13名。曾经被救助的一名贫困孩子,在顺利完成了学业后,现如今不但在工作上成绩突出,还和他们夫妇一样热衷爱心事业,并得到省、市各级表彰。夫妇二人不仅帮助她上学 ,还帮她安置了工作。这个孩子她结婚时,父亲拉着她的手来到韦超面前说:“你结婚长大了,你今天的一切是你韦姨给你的,没有你韦姨,就没有你今天的幸福生活,你忘了谁也不能忘了你韦姨,从今以后不要叫姨要叫妈妈。”
两人的爱心事业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女儿袁天资从小耳濡目染,也渐渐从父母身上学会了爱和奉献。在她刚上初中的时候,从报纸上看到了大哥哥大姐姐支援西部的新闻报道,便把当时积攒的全部压岁钱,寄到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北嵬石村一名贫困女童家中。几年的来往,还和这名贫困女童成了好姐妹,如同亲戚般走动了。
在追求“爱心梦”的路上,韦超和袁军夫妇虽然也遇到无数困难,可曾许下的诺言从没有改变。看着曾经失学的女童,在自己努力下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学习、成长、工作和生儿育女,他们总是充满自豪。扶一株春蕾,争一份春光;助一名学童,赢一分希望。17年的风雨历程,绽放出了无数的瑰丽花朵,也让他们收获了人间暖暖真情大爱。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8169500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